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20辑·张家安:浅谈诗者的灵性、禅悟与积累

张家安VS无忧 云帆诗友会 2022-04-30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j0554nci01b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张家安

浅谈诗者的灵性、禅悟与积累

无 忧

        金气秋分,风清露冷秋期半。凉蟾光满,桂子飘香远。沐浴着如银的月光,嗅着空气里氤氲的桂香,在这样的秋高时节。遥想九霄宫阙,彻夜不息的昭华丝竹之声。似乎这微凉的周末黄昏也染上了无尽的喜悦和灵动。晚上好亲爱的诗友们!乘时光之舟,在一阙宋词里送上秋日的问候。愿所有的遇见都是生命中的暖。愿生命的每一天都有惊喜和期盼。唐诗宋词是华夏文明的灵魂和积淀。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把每一首都读懂,读透,可是因为热爱,我们从未曾停止追寻的脚步。今晚就让我们跟着加安老师,在他精心打造的诗词盛宴里,一起触摸和品味经典,一起唤醒内心的妙思灵感,或许始于今夜,我们的诗词之旅就有了别一番山明水秀的惊喜也说不定哦!掌声有请今晚嘉宾北国才子张家安老师!


张家安


        各位老师、诗友们,大家好!对我来说,今天在此谈论诗词,实感惶恐,本人才疏学浅,连诗词都写不好,更别说谈诗论诗了。云帆这个大舞台,大师不乏、高手林立,我今天硬着头皮卖弄愚钝,实在是感动于云帆人对诗词事业的热爱和无私奉献,感动初阳社长的执着与诚恳……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:诗者除了具备诗词之灵性和禅悟外,更要阅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作品。当然,我的讲解也只是把看过学过的东西加以整理,老酒新瓶,借花献佛而已,不当之处望大家纠正和包涵。

一、灵性


        谈古典诗词之所以先提灵性,足见灵性对古典诗词创作之重要。什么是灵性?所谓灵性可以这样理解,就是不安固有的程序来,其本质是自由,是内心的自由。这种自由如果透出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,会强烈的吸引读者,更容易满足读者的需求,使读者产生共鸣。当然自由是要有空间的,有了无限的空间,才有无限之可能。灵性总意味着不同和包容多变,与机械性的呆板和固执绝然相反。灵性多是固有的,也需要不断的培养和发掘。古往今来,大家可能会感觉到,很多人对古典诗词付出了很多心血,耗费了大半生乃至一生的时间,中规中矩,功底深厚,诗词写的没有毛病,可就是不能使读者眼睛一亮,与之共鸣。什么原因呢?这就是所谓缺乏诗词之灵性的原因。大家看下面与梅有关的几首诗:


落梅花

南北朝·徐陵

对户一株梅,新花落故栽。

燕拾还莲井,风吹上镜台。

倡家怨思妾,楼上独徘徊。

啼看竹叶锦,篸罢未成裁。


        诗中描绘出一幅倡家女独守空闺自怨自怜的情景,通过细致的情态描写,深刻地表达出其中的闺怨之情,将思妇空自等待的嗔怨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,感人至深。


早梅

中唐·柳宗元

早梅发高树,迥映楚天碧。

朔吹飘夜香,繁霜滋晓白。

欲为万里赠,杳杳山水隔。

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


        早梅在高高的枝头绽放,远远映照着湛蓝的楚天。夜晚北风吹来阵阵幽香,清晨浓霜更增大地一片洁白。想折一枝寄赠万里之外,无奈山重水复,隔绝天涯。眼看寒梅即将凋谢,还用什么安慰远方友人的思念呢?


        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遭贬,先贬为邵州刺史,再贬为永州司马,而且断绝了回长安的希望。此时柳宗元这首咏梅诗可想而知,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成的,诗中极尽以梅言怀以梅喻己之灵动。


寒夜

宋·杜耒

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。

寻常一样窗前月,才有梅花便不同。


        此诗收录于清曹寅的《千家诗》中,前两句自然而然使读者了解到主人与客人的熟悉程度,可谓是“倚杖无时夜敲门”,同时也让读者感觉到来客之不俗以及主人的喜悦心情。三、四句笔锋一转,以写景融入说理,于交谈投机之时,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,巧妙地暗喻来客,洒脱飘逸,余音袅袅。看似随笔挥洒,却形象地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之感,耐人寻味。宋黄升在《玉林清话》中,对三、四句赞赏有加,并说苏泂《金陵》诗中的“人家一样垂杨柳,种入宫墙自不同”与杜耒的这首诗异曲同工,意有旁指,可谓真正读出了诗外之味。


雪梅

宋末·卢梅坡

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搁笔费评章。
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

        梅和雪作为报春的使者,冬去春来之象征,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,实在是新颖别致,出人意料。二者为争春发生了“摩擦”,都认为自己占尽了春色,装点了春光,互不相让。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短:梅逊雪白,雪逊梅香,回答了“骚人搁笔费评章”的原因,也道出了雪和梅各执一端的根据。在此,似乎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意在言外:告诫我们人各有长短,要有自知之明。诗多理趣,也多灵动。


咏梅

南宋·陈亮

疏枝横玉瘦,小萼点珠光。

一朵忽先发,百花皆后香。

欲传春信息,不怕雪埋藏。

玉笛休三弄,东君正主张。


        陈亮,南宋思想家、文学家。“疏枝”、“小萼”,灵动可人,尤其尾联“玉笛休三弄,东君正主张”,让人沉思久久。


月梅

王艮

黄昏院落竞精神,瘦影横窗得性真。

若遇雪飘成一气,会教杯举作三人。

清光照处频飞玉,缟羽临时浅印尘。

却笑诗翁桥畔句,非秧非夏亦非春。


        王艮,明朝哲学家,翰林院修撰,才华横溢,精通韵律,光是有关梅花的诗就写了120首,可每首读起来总觉乏味,一百多首,当是言梅殆尽,而纵观全篇却让人有支离破碎兵过田园之感。所以说,有才华不等于有好诗,出好诗需要诗之灵性。严羽的《沧浪诗话》中有一著名的观点:“诗有别才,非关书也;诗有别趣,非关理也”。

二、禅悟


        “禅悟”也说成“妙悟”,妙悟一词最初见于东汉曾肇的《长阿含经序》中:“晋公姚爽质直清柔,玄心超诣,尊尚大法,妙悟自然”,“妙悟”自此一出,于魏晋南北朝佛教中被普遍使用,也被美学理论所吸纳、融化和发展。南宋.严羽《沧浪诗话》中说:“大抵禅道惟在妙悟,诗道亦在妙悟。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,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,一味妙悟而已。惟悟乃当行,乃为本色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禅之道大概在于妙悟,诗之道也同样在于妙悟。孟浩然的学问、学力远逊于韩愈,而孟浩然的诗歌独高于韩愈,即在于妙悟而已。只有悟才是内行,才是事物的本然之色。诗者通过意象营造去感受诗歌,犹如迦叶尊者感受到佛祖“拈花微笑”的意境而理解其意。不是逻辑分析,而是基于“直觉”或“感兴理解”,这便是“悟”,所以严羽说,论诗如论禅,禅道惟在妙悟,诗道亦在妙悟也。


        说了妙悟,我们再来欣赏一首王维的《鸟鸣涧》: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各位对这首诗有怎样的体会呢?应该感受到诗人透过意象去表现内容之巧妙、和“不落言筌”之韵味了吧。

三、为什么要阅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作品


        前面提到灵性和禅悟的重要,当然,光有灵性和禅悟是不够的,诗者写诗就如同鸟儿在蓝天上飞翔,只有羽翼丰满,方能天高任鸟飞。为诗,古人有云:“然非多读书,多穷理,则不能极其至。所谓不涉理路,不落言筌者,上也。”就是说,诗人不多读书、多研究事理,则不能达到诗的极致。所谓不涉及理路,不拘泥语言文字,乃是诗的最高境界。


        1.通过多阅读,了解和掌握大量的词汇。


        诗词创作要通过组织词汇来完成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腹笥渊雅,为诗之立意储备能源,渐入高妙。汉文化是崇古的,尤其古典诗词,讲究出处和来历,对新词入诗,自古都颇为慎重。多阅读,你就知道哪些词可用,那些词是新词,需谨慎使用。比如“革命、小康”这两个词,如果没有足够古典诗词的底子,你一定会认为是新词,其实不然。《易·革》:“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”魏晋·陶潜的《夷齐》“天人革命,绝景穷居”。魏晋·曹植的《丹霞蔽日行》“牧野致功,天亦革命”。南北朝·庾信的“我皇承下武,革命在君临。”《诗经·大雅·民劳》“民亦劳止,汔可小康。”唐·皎然的《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》“中扆怀殊政,南州伫小康。”唐·白居易的《老病相仍以诗自解》“昨因风发甘长往,今遇阳和又小康”。唐·杜荀鹤的《献池州牧》“池阳今日似渔阳,大变凶年作小康。”等等。接触过,也就了解了,没有读到一定心中没底。这里说崇古,用词尽量有出处,并不是说新词不可以入诗,只是说慎重。前人对新词汇的使用亦非常慎重,清.黄遵宪《杂感》一诗中也说道:“六经字所无,不敢入诗篇。”虽然黄遵宪是讽刺崇古之人,把尊古之人说成“俗儒”,却也道出了其中的真谛。大家再看几个例子:唐.李商隐的《霜月》,“初闻征雁已无蝉,百尺楼高水接天。青女素娥俱耐冷,月中霜里斗婵娟”;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有一名句:“一带妆楼临水盖,家家粉影照婵娟”;宋.苏轼的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同样的“婵娟”一词,在三个句子中的含义却不同。只有多阅读,掌握大量的词汇和一词在不同环境的具体运用,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,游刃有余。


        2.只有多阅读,才能真正意义上悟出何为“多义感发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多义感发,是传统词汇的一大特色功能,也给我们写作中的“寄托”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关于“多义感发”,魏新河先生做过精辟的论述,具体如下:千百年来,传统词汇在变化不大的农耕社会形态下,代代沿用,并被不断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义,其包涵的信息量之丰富多彩是新词汇所不具备的,这是由于新词汇先天缺乏漫长时间的信息积淀所致。


        比如“荷、莲、菡萏”这几个词汇,它携带着近三千年岁月的沧桑,和古老典籍的文气,以及历代先贤赋予它的多种信息。我们会联想到《诗·陈风·泽陂》:


彼泽之陂,有蒲与荷。

有美一人,伤如之何?

寤寐无为,涕泗滂沱。

彼泽之陂,有蒲与莲。

有美一人,硕大且卷。

寤寐无为,中心悁悁。

彼泽之陂,有蒲菡萏。

有美一人,硕大且俨。

寤寐无为,辗转伏枕。


        还会联想到《尔雅·释草》:荷,芙蕖……其华菡萏,其实莲,其根藕,其中的,的中薏。还会联想到《古诗十九首》“涉江采芙蓉”,《洛神赋》“灼若芙蕖出绿波”,《西洲曲》“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”,《爱莲说》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,杨万里的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、姜夔的“嫣然摇动,冷香飞上诗句”,等等。


        这要求作者和读者具备相应的学养,否则无法实现和认识这种多义感发之美。正因如此,王国维先生才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有这样的说法:南唐中主词“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。”大有众芳芜秽、美人迟暮之感,乃古今独赏其“细雨梦回鸡塞远,小楼吹彻玉笙寒”。故知解人正不易得。李璟的句子本身没有这个意思的,为什么王国维先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呢?当然你的知识储备中如果没有《诗经》《尔雅》《洛神赋》,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王国维先生的这种感觉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3.只有多阅读,才能切实的掌握和运用好“语码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“语码”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沉淀下来的集中被某一语言所涵盖的东西。也就是说,由于多次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下被使用,使得读者看到它时,不仅仅感受语言表面的意思,而是会感受一些往日被使用过的情感、意义,唤起丰富的联想,这种语言就是“语码”。相对意象而言,范围更广,内容更多方面;相对典故而言,所代表的意思尤为广泛,凝聚的文化意境也相对深远,而且,对读者的要求没有那么高。 到底如何运用“语码”,我们通过实例说明。


泛舟横大江

南北朝·萧纲

沧波白日晖,游子出王畿。

旁望重山转,前观远帆稀。

广水浮云吹,江风引夜衣。

旅雁同洲宿,寒凫夹浦飞。

行客谁多病,当念早旋归。


        如果今人诗中写成“前观远帆稀”的话,定会遭到非议,现在除了帆船比赛外,哪里还有帆船出现?现在的高铁、飞机、电灯等,又如何在诗中表达?出处何在?有了“语码”一说后,对这一问题便有了较明确的认识。原来,文学作品中千百年来积累的“语码”,给诗词创作带来很大的优势,就是说,可以利用古典诗词中最恰当的词来代替新词,也就是说,在大量的阅读中掌握“语码”这个法宝,可使我们当今的诗词作品古韵依然。看看古人名篇,使用这种“语码”的现象比比皆是:


再过金陵

唐·包佶

玉树歌终王气收,雁行高送石城秋。

江山不管兴亡事,一任斜阳伴客愁。


望思台

唐·罗隐

芳草台边魂不归,野烟乔木弄残晖。

可伶高祖清平业,留与闲人作是非。


赠浮曦柳秀才

宋·丘葵

家在浮曦江上住,胡为来此市廛中。

残杯冷炙成何味,只硏孤灯盍固穷。

我本持竿钓鱼客,子缘识字入儒宫。

何当共把丝纶去,明月矶头坐晚风。


菩萨蛮·水精帘里颇黎枕

唐·温庭筠

        水精帘里颇黎枕,暖香惹梦鸳鸯锦。江上柳如烟,雁飞残月天。    

        藕丝秋色浅,人胜参差剪。双鬓隔香红,玉钗头上风。


无题

唐·李商隐

来是空言去绝踪,月斜楼上五更钟。

梦为远别啼难唤,书被催成墨未浓。

蜡照半笼金翡翠,麝熏微度绣芙蓉。

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一万重。


        我们来看看上面给出的几首诗中,哪些词是语码。太阳在我们中国一般指君主、朝廷和国家,“斜阳”“残晖”作为一个语码,正代表那些走向危险和衰败的朝廷和国家。“残杯冷炙”也有语码的作用,出自杜甫诗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。”意为遭人冷落,无限悲凉。古人“折柳送别”,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“柳”代表离别,送别,而柳条的绵长是代表我们离别后的深深怀念之情。“柳”可作为一个语码,代表离别的情意。雁是可以传书的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一直作为有的联想的语码用。“雁”代表了对远人的怀念。“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一万重。”分明李商隐不姓刘,他用“刘郎”实际上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。也有比作“江郎”的,视需要而设喻。近人中,郁达夫是喜欢借用“语码”的一位诗人,他有一句:“纵横写就三千牍,总觉无言及李宜。”,是他的一首情诗中使用的。其实这里隐藏着苏东坡的一段逸事。东坡流放黄州时,曾有一位叫李宜的女友,在东坡即将离开黄州时,对东坡说,十年来看你给许多人都写过诗,就没有给我写过,现在我们要分别了,能否给我也留下一首?东坡便写下这样一首很俏皮的绝句:“东坡十载黄州住,何事无言及李宜?恰似西川杜工部,海棠虽好不题诗。”因为杜甫怕忌犯高堂,虽写了不少咏花诗,就是没有写过海棠诗。所以郁达夫在这里用“李宜”作为美人借代,胜过千言万语。可见,无论写人还是写物,只要“语码”运用得恰切自然,将是其妙无穷。


        4.只有多阅读,才能更多的了解、掌握典故和在作品中巧妙的运用好典故。


        典故在《词海》中解释为:其一是典制和掌故; 其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。所以,代表的是典故中含有的情感和意境。相对语码而言,有特定的文化背景,对作者而言,只有成为“合格的诗者”,才能运用自如,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对读者而言,只有成为功底深厚的读者才更能深解其味。


        我们知道,南朝陈后主曾作《玉树后庭花》,被后人称为“亡国之音”,这个典故被晚唐诗人杜牧巧妙运用,可谓用典之绝唱。


泊秦淮

唐·杜牧
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

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


        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,国运衰微,统治者却不以国事为重,沉迷酒色,靡靡之音中日见消亡,诗人怎不忧伤?诗人尾句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致亡国的历史,讽刺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。借古论今,可谓含蓄有力。


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

唐·刘禹锡
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

        其中颔联“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”。就用了两个典故。闻笛赋:指西晋向秀的《思旧赋》。三国曹魏末年,向秀的朋友嵇康 、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。后来,向秀经过嵇康、吕安的旧居,听到邻人吹笛,不禁悲从中来,于是作《思旧赋》。 序文中说:自己经过嵇康旧居,因写此赋追念他。刘禹锡就借用了这个典故,来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、柳宗元等人。烂柯人:指晋人王质。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,看见两个童子下棋,就停下观看。等棋局终了,手中的斧柄(柯)已经朽烂。回到村里,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。同代人都已经亡故。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,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,人事全非,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。 可见诗句中巧妙地运用典故,会使你的作品简洁精炼、内涵丰富 ,千言万语所不及。


        但,不能一味以学问为诗,用典要适可而止,勿过矣。唐.李益《塞下曲》“伏波惟愿裹尸还,定远何须生入关。莫遣只轮归海窟,仍留一箭定天山。”近乎用典集成。伏波: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说过,男儿当有战死疆场,以马裹尸还葬之志;定远:东汉班超投笔从戎,平定西域叛乱,封定远侯;海窟:本意指海洋动物聚居的洞穴,此处指瀚海中胡人生存之地;一箭定天山:高宗时,薛仁贵帅兵于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大军,发三矢毙敌首三人,余众下马请降。一首诗如此用典,会令大多读者一知半解,也大有炫耀学问之嫌疑,这样的诗歌不知是否入“含蓄而有余韵”之流,概属古人所言“多务使事,不问兴致”吧。


        用典,还可以引发联想,创新意境;可以抒情言志,表明心迹等等。我们可以在学习中加强对典故的理解与巧妙运用,以增加词句之形象、含蓄与典雅,或意境内涵与深远。


        5.惟多阅读,方能了解和掌握古典诗词的精髓,才能在创作中更好地做到“炼字、炼句、炼意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炼字是要让自己的文字雕琢的更精美;炼句是让语法更合理,措词更精练,更有美感和飘逸感,以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好;炼意要求能够准确地把自己的创作愿望形成有感染力、让人能共鸣和有无穷回味的文字。这些概念在修辞的意义上原本就没有太大的区别,都是诗人基本功的训练。


        (1)炼字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表达的需要,在遣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组合,使所用的字或词简练而精美,形象而生动,达到含蓄而深刻的效果。这种对字、词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,就叫做炼字。一字之异而决定一句之优劣,甚至看出一首诗的高下。宋代范温《潜溪诗话》中谈到:“好句须好字,如李白诗‘吴姬压酒唤客尝’,见酒初熟、江南风物之美,工在‘压’字。老杜《画马》诗‘戏拈秃笔扫骅骝’,初无意于画,偶然天成,工在‘拈’字”。清代贺贻孙《诗笺》中云:“前辈有教人炼字之法,谓如老杜‘飞星过水白,落月动沙虚’是炼第三字法;‘地坼江帆隐,天清木叶闻’是炼第五字法”之类,其结论是句法以一字为工,自然颖异不凡,似灵丹一粒,点铁成金也。古人云:“吟安一个字,捻断数茎须”、“吟安五个字,用破一生心”,可见古人治学之严谨和为诗炼字之重要。我们简单了解一下炼字的几种方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①代字法


        所谓“代字法”,是在充分理解汉字字义的基础上,挑选一些蕴藉、生动、切题和大方的字,放在诗句中锤炼,反复推敲、比较,自然就得到了满意的字,组成了有诗意的句子。何为满意的字?主要可归纳为:


        以蕴藉字代直率字。蕴藉字是含蓄而不显露的字,使得全句语尽而意不尽,意尽而情不尽。


        以生动字代平庸字。平庸字是指平凡而不突出的字,应作生气蓬勃之描绘,使人物情态跃然纸上。

以空灵字代板滞字。所谓空灵者,即是不落实迹,给人以空灵飘逸之感。


        以实用字代生僻字。生僻字是指很难见到的,甚至很多人不认识的字,生硬晦涩乃诗文之病。


        以切题字代虚幻字。虚幻字是不能确切表达含义的字。就诗文之风神而论,自以空灵超脱为上。然就绘景摩状而言,则须化抽象为具体,以实物字代替虚字,方能使景物浮现目前,历历可睹。


        以声响字代声哑字。古人云:“下字贵响,造语贵圆”。就是说诗歌用字贵在声音响亮,语句营造贵在流转圆润。“响”是清亮,即音乐美,一般来说,七字诗第五字要响,五字诗第三字要响,当然也不是绝对。


        在阅读古典诗词时,大家可以多加感受和比较,这里就不一一例举,我们只看一例。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中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字,诗人曾试过“到”、“过”、“入”等十几个字,最后敲定了“绿”字,名词动用,顿觉生机满目。


        ②动词和形容词的诗眼作用


        古人推敲用字,着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诗词的丰富内涵,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“诗眼”。通常所说的炼字,主要针对的是动词和形容词。炼好了动词和形容词,可以达到委婉悠扬、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。在这类词上多下功夫,可以把自己所构思的形象准确地反映出来,以更好地满足诗人的创作意图。例如:唐·杜甫《旅夜书怀》中的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一联,正因“平野阔”,方显星星遥挂如垂。一个“垂”字反衬出平野的广阔;因“大江流”,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,一个“涌”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之气势。老杜《春夜喜雨》中的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一个“潜”字把春雨写得有知有感,俏皮可爱,一个“细”字把春雨形容的娇态可掬、弦指轻妙。从中也可以深刻地感觉到炼好动词和形容词的重要。


        ③避免诗中出现馀字和懒字


        熊东遨先生《求不是斋诗话》中云:“诗中有馀字,病也,人能识之;诗中有懒字,亦病也,人不易觉。盖馀字似老翁扶杖,可见形体衰颓,懒字如少妇倚阑,但觉精神倦怠耳。”


        东遨老师有《秋蝉》一联,其初作是:“霜枫飘处红迷眼,夜露凝时冷涩喉”,我们读来已经很好,可先生自不满足,认为:“处”、“时”二字尚不为馀,然未着全力,难免懒惰之嫌,先生推敲后,以“蝶”、“珠”二字易之,变为:“霜枫飘蝶红迷眼,夜露凝珠冷涩喉”,变赋为比。懒字一去,便成诗眼,顿觉生辉。前辈诗家刘家传廉秋先生大为赞叹,特赐诗嘉许云:“春秋正富好推敲,实义根情气自豪。屈指吟坛多后秀,逢人我独说东遨。” 由此可见,避馀除懒之重要。


        ④数词的夸张作用


        李白的《赠汪伦》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。诗中的深千尺显然是夸张,诗人在描写潭水时无须知道其深浅,但诗中的“千尺”是可信的。它只是比喻说桃花潭水虽然很深,也没有汪伦送我的情深,这就足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⑤适当运用叠词来加强诗的韵律感、用象声词来刻画事物


登高

唐·杜甫
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
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
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
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
        这是五十六岁的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的,安史之乱刚结束四年,地方军阀又起。作者原本依托严武幕府,可不久严武病逝,诗人失去依靠,只好离开草堂孤舟南下,辗转夔门,在病魔和困苦交加的情形下,一天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,凭高远眺,百感交集。望中所见,激起意中所触,萧瑟的秋江景色,引发了作者身世飘零之感慨,渗入他老病孤愁的悲哀。于是就有了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,这首诗颔联中的“无边”“不尽”配上叠词“萧萧”“滚滚”更加形象化,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,长江汹涌之状,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,壮志难酬的感怆。在韵律上,在语气上和文字上都使人感受到“古今独步”的“句中化境”。


次韵永兴王宰游钟成观

宋·白玉蟾

眼力招回西去山,风苹烟蓼白鸥闲。

归舟满载斜阳返,欸乃一声空翠间。


        当读到了“欸乃”二字时,仿佛渔舟的“欸乃”之声萦绕耳边,是对美的一种有声有色的感受。


        ⑥多了解和掌握虚词的运用


        熊东遨先生的《求不是斋诗话》中这样说:

        “诗中用虚字宜慎,尤不可着于句中相同位置。盖虚字无力,多用则难支骨架。如张说《醉中作》:"醉后偏宜乐,弥胜未醉时。动容皆是舞,出语总成诗。"于筋节处连用四虚,致使软腰疲惫,首尾皆垂,直同痨病鬼耳,何可诗言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(2)炼句


        炼句就是要在想象、变化、含蓄、工稳、灵动、朴实的文字中追求句子的美感。除了前面讲的的炼字以外,还要依靠很多修辞方法来实现。比喻、拟人、夸张是最常用的,还有排比、反问、设问、对比、双关、对偶、反复、引用、借代、反语等很多。修辞是炼句的一种手段,对修辞的方法了解的多一些,可使用的表现方法当然就会多一些。比如这个“比喻”,可以分为明喻、暗喻、借喻等,同样是比喻,角度不同,采用的方法不同,效果也就不相同。总之,随着你阅读量的增加,了解和掌握的修辞方法多了,诗句的变化手段自然也就多一些。


        炼句要学会各种句法。句法分为:连续式句法;问答式句法;呼应式句法等等,这都是诗词理论家从前人的诗词中分析总结出来的。举几个例子说明可能更为直观。


        王之涣的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就是连续式句法,上句必须和下句一起方能表达完整概念。我们所说的流水对就属于连续式句法。


        杜牧的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就是以疑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。可以上句问话下句回答,叫做有问有答。或者上句先立一意象,下句再由此发问,其实诗人并不需要回答,叫做有问无答。


        李朴的“平分秋色一轮满,长伴云衢千里明”就是呼应式句法。上下句有一种密切联系的关系,一种内在的,互相制约、互相依存的关系。两句诗在语言上是各自独立的,但它们间的意象却成为一个整体,由于有了相互呼应的关系,所表达的内容也更完整。


        说到句法,想起了南宋.魏庆之着的《诗人玉屑》载王安石改王仲之句,“日斜奏罢长杨赋”被王安石改为“日斜奏赋长杨罢”,并说“诗家语如此乃健”。改前句平铺直叙,改后句颠倒新奇。


        炼句要考虑到句与句之间的搭配,还要考虑到句式的变化,使之整体协调韵律要形成错综美。


        (3)炼意


        所谓炼意,就是要求合理地推敲字句,揣摩布局以求达到意不尽于句中,景已溢于兴外的效果。古人有“炼字不如炼句,炼句不如炼意”之说,炼字炼句其目的还是为了炼意,也必须以“炼意”为前提才有价值,切不可以文害意。刘勰《文心雕龙.章句》中有云:“夫人之立言,因字而生句,积句而成章,积章而成篇。篇之彪炳,章无疵也;章之明靡,句无玷也;句之精英,字不妄也,振本而末从,知一而万毕矣”。炼意不但要练出含蓄的意境,还要炼出新意。关于炼意,可以讲个小故事大家听:北宋王安国《甘露寺》中有“平地风烟飞白鸟,半山云木卷苍藤”句,成句后颇为得意,子瞻看后则认为,前句的“飞”字与后句的“卷”字很不相称,而且其精神都在“卷”字上,当用“横”字代之,结果令王安国叹服。我们可以从这个小故事里悟出很多道理。


        关于诗词之新意,熊东遨先生有过精辟的阐述:“诗以能道前人所未道者为高,以能道前人道而未至者为更高。此所谓‘百尺竿头,更进一尺’者也。此一尺较前百尺,相去不可以道里计。‘诗无新变,不能代雄’,自是的论;然其变须有所规,若一味求变求新,恐其欲造‘航天员’,反成‘类人猿’模样”。


        说了不少,其实多读古典诗词作品之益处远非这些,严羽说:“其用工有三:曰起结,曰句法,曰字眼”,其实这三点于诗已经包罗万象。

张家安

         吾今以浅薄之学,来提取或拼凑前贤或当今名家之论著,诚惶诚恐。我的讲解到此结束,祝各位工作学习愉快。

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


无 忧

        用心体味生活,于生活的无字书中炼句,炼意提炼有温度的诗作。在唐风宋韵,楚辞汉赋中汲取不竭的养分,在经典阅读里生发灵感!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!风清露冷秋期半,情真心暖锦衣添!残暑终,昼夜平,诗友们记得加衣,温补,敛心静气!感谢大家长久的陪伴,愿秋日安好!岁月无恙!静坐一隅红尘,愿以淡雅如兰的姿态,守候岁月缄默;将心安放于自然,坐看天上流云惊散。心安闲,则人亦安闲。烹茶,品书,这样的人生哪怕不出彩也同样精彩!祝诗友们秋分快乐!天天好心情!

        张家安:毕业于东北大学,高级工程师、国家一级建造师,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(国家一级企业)副总裁、总经理。2013年放下手中的一切经营活动,开始了逐梦之旅。现任中华诗词月刊副社长,辽河诗词顾问,营口市诗词学会副会长。

        刘佳慧,北国春城小女子,百花丛中一园丁。初涉格律。微信名无忧,所以一直以无忧之名徜徉于诗词天地。北国的冰雪骨肉难掩南国的烟雨柔情。喜欢简单的生活,喜欢温暖的文字。愿以一颗诗心,书写多彩的平仄人生!但愿生命的每一天都能开出诗意的花朵,遍洒墨韵的清芳。

参看:

【云帆诗家】张家安·吾身愿是浮萍样,长共伊人水一方

【当代词人】张家安·春游海南(丁酉小集一)

【云帆诗家】今宵放鹤亭边月,应是当年处士魂--张家安·西湖行吟(上)

【云帆诗家】最是一弯西子月,挥之不去挂吟边--张家安:西湖行吟(中)

【北国清音】刘佳慧·丙申诗词选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17辑·英子:浅谈“虚实相生”法在诗词中的妙用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18辑·李葆国:家国情怀与诗词风骨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19辑·英子:巧用通感,拓宽诗词的审美范畴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16辑·阿朱:怀古绝句写作思路初探

【云帆群友谈创作】第15辑·郎晓梅:比喻在当下诗词创作中的调用问题刍议

关于投稿

1)个人专辑投稿:格律诗、词、散曲、对联,一次投稿不超过20首/副(诗:平水韵,词:词林正韵,新韵需注明);辞赋、作品评论、诗歌理论,一次投稿不超过3篇;新诗,一次投稿不超过8首。文责自负。拒绝一稿多投。投稿后32天内未刊发,可改投他处。

2 )【云帆诗会】合辑投稿:旧体诗词(含曲赋)一次投稿以3首为上限,新诗以2首为上限。文责自负。拒绝一稿多投。投稿后8天内未刊发,可改投他处。

3 )投稿格式:稿件以邮箱粘贴+Word文档发送。五号宋体,居左排列。

4)书画作品:6到12幅供选用,要求图片清晰,剪裁完整。

5)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,生活照片1-3张。(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)

 6)收稿邮箱:

A、caochuyang_@126.com

B、673126620@qq.com

C、1023862296@qq.com

关于打赏

1,打赏总额20元以内(含20元),归平台;

2,打赏总额20元以上,作者与平台各半;

3,打赏发放方式:作品发表7日后10日内,向作者提供打赏明细,并以微信红包发放打赏。

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

感谢您抽出  · 来阅读此文

欢迎留言与转发,云帆因你更精彩

本期编辑:无忧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